地礦文化
- 地礦文化 >
一腔熱情 堅守初心
——《鄧小平小道》觀后感
1969年,65歲的鄧小平與夫人卓琳、繼母夏伯根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、生活。
自下放以來,除了去工廠上班、在家讀書看報做家務以外,他每天關注最多的,就是當下的局勢。
南昌陸軍步兵學校的“將軍樓”就是鄧老一家人的住所,每天早晨7:35,鄧老和夫人從家出發(fā),走40多分鐘的路到工廠。后來,工人們?yōu)榱朔奖闼麄兩习?,就在工廠后面的土墻上開了個小門,沿著荒坡把周圍雜草清除干凈,開辟出一條小路,這就是著名的“鄧小平小道”。
在廠里,工人們喜歡叫他“老鄧”,兩位和藹的老人不僅工作認真,還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
到江西之后,鄧老的工資被取消,改發(fā)生活費,除了他們兩夫妻,還有5個孩子、繼母以及1個外甥女需要供給,每月205元的費用,對于他們這個9口之家而言相對緊張。但他們沒有一句怨言,始終支持擁護黨的決定。平時省吃儉用,自食其力,在住所后面的空地上,開荒種菜、養(yǎng)雞,分工明確。
兒子鄧樸方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,但自癱瘓以后,有些意志消沉,鄧老無微不至的照顧、開導他,慢慢將鄧樸方從消極情緒的泥沼中拉了出來。有一次,鄧老問工友家有沒有壞掉的收音機,可以讓兒子修一修,工友笑笑說自己買不起。還有一次端午節(jié),一個4、5歲的小女孩遠遠望著別人給鄧老一家送的粽子饞得直哭,鄧老很不平靜地感慨道:“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了,老百姓還過著這樣的日子。難道我們干一輩子革命,就換來這樣的社會主義?”
在江西的那幾年,鄧老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思考怎樣讓國家發(fā)展起來、盡快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問題,他大量閱讀中外各類著作,以實踐將理論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。
1973年2月,鄧老接到了中央下達的返京通知。那一年,他已經69歲。這位即將古稀的老人沒有絲毫猶豫,立馬全心投入工作。盡管后來又經歷了三起三落,但鄧老始終謹慎踏實,冷靜睿智,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“總設計師”,他總會在重大關頭大刀闊斧,高瞻遠矚,做出正確的判斷,帶領中國走上前景無限的正確道路。
不論在人生的任何階段,都要善于隱忍,保持冷靜的頭腦,這是鄧老貫徹一生的理念。他用自己的一腔熱情堅守住初心。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(chuàng)舉,也是鄧老對中國的巨大貢獻。他用一生完美的詮釋了自己的那句話:“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,我深情地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?!?/p>